“蛇蝎心肠”背后藏猫腻?揭秘超市免税商品暗流涌动

近日,“一般超市能卖免税产品吗?”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。表面看似便民惠民的举措,实则暗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“猫腻”。化名李女士的消费者就向我们爆料,她在某大型超市购买“免税”商品时,遭遇了一系列让她直呼“蛇蝎心肠”的经历。


“免税”光环下的高价陷阱
李女士近日在某连锁超市选购了一款进口化妆品,醒目的“免税”标签吸引了她的注意。销售人员热情地介绍这款商品如何“物超所值”,免去了关税和增值税,价格绝对优惠。然而,李女士对比了其他电商平台的价格后发现,这款“免税”商品的价格竟然比未打“免税”标签的同款商品还要高!
“当时我就觉得不对劲,所谓的‘免税’根本就是个幌子,他们只不过是想借这个概念来抬高价格,欺骗消费者!”李女士气愤地说道。
真假难辨,监管缺位谁来负责?
除了价格问题,免税商品的真伪也让消费者感到担忧。化名王先生近日也遇到类似的问题,他在某超市购买了一瓶“免税”红酒,回家品尝后却觉得味道不对,怀疑是假冒伪劣产品。
王先生表示:“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‘免税’商品,真假难辨。如果监管部门不加强监管力度,消费者根本无法分辨真假,只能任人宰割。”
那么,一般超市到底能不能销售免税商品呢?答案是:在特定情况下可以。根据相关规定,只有获得免税品经营资质的企业,才能在指定的免税店内销售免税商品。而一般超市如果想销售免税商品,必须通过与有资质的企业合作,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。
然而,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。一些超市为了吸引顾客,打着“免税”的旗号,销售一些来源不明的商品,甚至以次充好,欺骗消费者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由于监管的缺位,这些违规行为往往难以被发现和制止。
“免税”乱象,亟待规范
“免税”本应是惠民利民的政策,但如今却被一些商家利用,成为了牟取暴利的工具。这种“蛇蝎心肠”的行为,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,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。
针对这一乱象,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加强监管力度,严格审查免税品经营资质,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,建立完善的追溯机制,确保消费者能够买到真正的免税商品。
同时,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,不要盲目相信“免税”的宣传,购买商品时要仔细核对价格和质量,保留好购物凭证,一旦发现问题,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。
只有通过政府、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,才能让“免税”真正成为惠民利民的政策,而不是商家“蛇蝎心肠”的敛财工具。
【来源:界面财经】
原创文章,作者:笛笛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lzhjhbgs.com/40307.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