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幕!超市里那些“有头无尾”的货,到底从哪儿来的?

近日,不少消费者向我们反映,在一些超市里,总能看到一些“奇特”的商品:包装看着高大上,牌子听着也挺唬人,但仔细一看,不是缺斤短两,就是成分表含糊不清,甚至用料也让人怀疑。这些“有头无尾”的商品,究竟是从哪里来的?它们的进货渠道又隐藏着哪些秘密?
为了揭开真相,我们“兵分多路”,深入市场进行了暗访调查。
“李鬼”横行:傍名牌,玩的就是心跳!
在一家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中型超市里,我们注意到一款标着“XX果园”的果汁。包装设计与知名品牌“汇源果汁”极其相似,颜色、字体都高度雷同,不仔细看还真以为是同一家。但价格却明显低了一截,吸引了不少贪图便宜的顾客。
“这不就是汇源吗?便宜这么多!”一位正在挑选果汁的大妈(化名张阿姨)说道。
当我们询问超市工作人员这款果汁的来源时,对方支支吾吾,只说是“厂家直供”,具体情况并不愿透露。

一位从事食品行业多年的业内人士(化名王先生)告诉我们,这种现象在行业内并不少见,被称为“傍名牌”。一些小作坊或是不正规的厂商,通过模仿知名品牌的包装设计,利用消费者的认知惯性,以低价吸引顾客。“他们打的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,很多顾客根本分不清真假,只要觉得便宜就买了。”
批发市场探秘:低价的背后,猫腻重重
那么,这些“傍名牌”商品又是从哪里批发的呢?我们辗转来到了一家位于郊区的批发市场。这里人声鼎沸,各种商品琳琅满目,简直是一个商品的“大杂烩”。
在一家专营饮料的批发摊位前,我们发现了之前在超市里看到的“XX果园”果汁。老板(化名刘老板)热情地向我们推销:“这款果汁卖得特别好,价格便宜,利润空间大,很多超市都在进。”
当我们询问果汁的生产厂家和资质证明时,刘老板却含糊其辞:“都是正规厂家生产的,保证没问题。你要得多,价格还能再优惠。”
经过一番讨价还价,刘老板报出了一个让人咋舌的低价。我们不禁怀疑,如此低廉的价格,如何保证产品质量?
一位曾经在小超市工作过的员工(化名小李)向我们透露,一些超市为了降低成本,会选择从这些批发市场进货。他们明知道这些商品的质量可能存在问题,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,往往会选择铤而走险。“反正出了事,最多赔点钱,但赚到的利润是实实在在的。”
监管漏洞:给“有头无尾”商品留下了生存空间
“傍名牌”商品之所以能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市场上,除了商家逐利之外,监管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。
王先生表示,目前对于“傍名牌”的监管主要集中在商标侵权方面,但很多小厂商会故意规避法律风险,在包装设计上做一些细微的改动,使得侵权行为难以认定。
此外,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对于小超市和批发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,使得这些“有头无尾”商品有了可乘之机。
消费警示:擦亮眼睛,别让低价蒙蔽双眼
面对市场上鱼龙混杂的商品,消费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呢?
首先,要提高警惕,不要贪图便宜。在购买商品时,一定要仔细查看包装上的生产厂家、生产日期、保质期等信息。对于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商品,要格外小心。

其次,要学会辨别真伪。可以通过正规渠道查询商品的品牌信息,或者通过比较包装设计、产品成分等方式来判断商品的真伪。
最后,要积极维权。如果发现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,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,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“有头无尾”的商品,看似诱人,实则暗藏风险。消费者在购物时一定要擦亮眼睛,不要被低价蒙蔽双眼,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商品,才能真正保障自己的健康和权益。希望相关部门也能加强监管力度,堵住监管漏洞,让这些“有头无尾”的商品无处遁形。
【来源:凤凰网】
原创文章,作者:yan_h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lzhjhbgs.com/40105.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