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烟收购暗流涌动:谁在幕后操盘?
“新消息!哪里有收购假烟的“高手如林”?”这句话近日在一些隐秘的圈子里流传开来,像一枚投入水面的石子,激起了阵阵涟漪。假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监管部门严厉打击的对象,但为何在重压之下,仍有收购假烟的市场存在?这些所谓的“高手”又是如何运作的?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链条?
地下交易浮出水面:需求从何而来?
假烟的存在,根源在于市场的需求。一部分消费者贪图便宜,明知是假烟也愿意购买。但仅仅是散客的需求,显然无法支撑起一个由“高手”操盘的收购市场。
那么,这些被收购的假烟,究竟流向了哪里?一种可能,是流入了一些监管薄弱的小型商店、城乡结合部的小卖部,甚至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市场。这些地方的消费者对真假烟的辨别能力较弱,对价格更为敏感,给假烟提供了生存空间。
另一种可能,则是被用于一些见不得光的用途。化名李先生的业内人士透露,近些年来,曾听说过一些假烟被用来充当礼品,进行不正当的商业活动。更有甚者,一些不法分子会将假烟进行“二次加工”,以次充好,冒充高档烟进行销售,从中牟取暴利。
“高手”现身:收购链条暗藏玄机
这些所谓的“高手”,究竟是怎样的人?他们又是如何建立起假烟收购链条的?
化名王姐曾经在烟草行业工作多年,她告诉我们,这些“高手”往往是一些长期游走于灰色地带的人,他们熟悉烟草市场的运作规则,拥有一定的社会关系,并且具备很强的风险承受能力。他们通常会以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形式存在,通过熟人介绍、网络渠道等方式,寻找假烟的来源。

收购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。为了规避风险,他们通常会采取非常隐蔽的交易方式,比如选择在偏僻的地点进行交货,使用现金交易,甚至会使用一些暗语来交流。一旦被发现,他们会迅速切断联系,转移阵地。
监管困境:打击假烟任重道远
虽然监管部门一直在加大对假烟的打击力度,但假烟问题依然屡禁不止。这其中既有监管力量不足的原因,也有假烟制造、销售链条过于隐蔽的原因。
此外,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,也给假烟的打击带来了阻力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,对假烟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甚至为假烟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保护伞。
要彻底铲除假烟,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。一方面,要加大对假烟制造、销售的打击力度,严惩不法分子。另一方面,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,提高消费者对真假烟的辨别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,建立全国统一的监管体系,让假烟无处遁形。

假烟问题,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,也扰乱了市场秩序,更影响了国家的税收。打击假烟,维护市场公平正义,任重而道远。

【来源:澎湃新闻】
原创文章,作者:妍儿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lzhjhbgs.com/37268.html
